大学何为

《大学何为》是2006年5月1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平原。本书将论文与随感、演讲与问答、历史与现实、宏大叙事与私人记忆掺和在一志,造成一种明的“对话”状态,论及理想与现实、中国与西方、制度与精神、个人与国家等,正好对应中国大学改革的“进行时”。

内容简介

本书从历史记忆、文学阐释、精神建构以及社会实践等层面,思考大学作为人类社会极为重要的组织形成,是什么、有什么、还能做什么。

本书聚焦大学在急变化的当代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将人文作为大学的核心,集中精力在文化、精神、价值层面上思考大学问题,以人文学者里少有的冷静温和的调子来讨论大学问题的复杂性和改革的代价,赞成“保守疗法”。

作者简介

陈平原,1954年生于潮州市。1978年入学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84年于中大获文学硕士学位,1987年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是北大首批的两位文学博士之一。现为北大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哈佛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等从事研究或教学。最初研究方向着重“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而后逐渐将目光延伸至古代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关注现代中国学术史,近年兼及现代中国教育史。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博士论文)、《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合著)、《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等。另著有《学者的人间情怀》、《老北大的故事》等文集。

目录

自序

大学记忆

大学之道——传统书院与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

大师的意义以及弟子的位置——解读作为神话的“清华国学院”

文学史视野中的“大学叙事”

设议院与开学堂

从新教育到新文学

书法的北大

北大边缘人

大学理念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

大学排名、大学精神与大学故事

大学精神与大学的功用——答《人民日报》记者徐怀谦

大学三问

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我的大学观

我看北大百年变革

附录 在《读书》杂志关于大学改革座谈会上的发言

为大学院长“正名”

我看“大学生就业难”

我的大学

“好读书”与“求甚解”——我的“读博”经历

博士论文只是一张入场券——答《中华读书报》记者问

学院的“内”与“外”——答《读书时报》记者问

学者与传媒——答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许燕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读书”

参考资料

Author avatar
雪山春水
5评
转发

Copyright © 1996-2025 DaHe Network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12313号

虚幻引擎雅思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