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淡秋

杜淡秋(1906年-),男,出生于六敖镇小蒲村的书香家庭。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员,自1931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笔名包括林彬等。

简介

林淡秋,1922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后转入上海大学攻读英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上海大学被封闭,与柔石等在宁海中学义务教书。1928年初南下广州市,以中山大学旁听生名义,在中山大学图书馆阅读五四以来新文学著作。半年后返回,进上海艺术大学英文系。当年冬,因支持德租界电车工人罢工,被羁押周余。获释后,至新加坡华侨中学任教,兼该校图书部主任。1930年春回上海市,与柔石等同为革命奔波,从事文学活动。先后翻译出版《布罗斯基》、《列宁在一九一八》、《丹麦短篇小说集》(与柔石合译)、《时间呀!前进》、《中国的新生》,以及《红星照耀中国》、《续西行漫记》(与他人合译)等。1933年开始发表小说、散文与评论。同年,参加中共领导的社会科学者联盟。1935年转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任"左联"常务委员、组织部长。193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初,我和淡秋认识不久,常常找他去聊天。那时他住福履里路(今建国西路)一座弄堂房子里的一间不足六平方米的亭子间,里面只放得下一床、一桌、两椅,他和唐康就住在这样简陋的地方。我去聊天时,三人中总有一人得坐在床上,但是在这样的小屋里,我们仍谈得十分欢畅。到了吃饭的时间,我常常不顾人家的麻烦,就自动留在他们家吃饭。唐康取出一只小小的打气煤油炉,淘米煮饭,然后再用一个小油锅,把早上买来的裙带鱼收拾干净,放进油锅一炸,三个人就围着小书桌吃起来,我吃得特别有味道,所以常常喜欢到他家聊天再吃这么一吨饭。有一次时间过晚,我把自己的长衫忘在他家了。直到六十多年后,唐康还几次对我笑谈这件往事,说我年轻时如何粗枝大叶、生活散漫。这段时期我们身在孤岛,生活艰难、环境险恶、却很愉快地从事着地下工作。朋友之间没有猜忌、没有摩擦,或者其它不愉快的事情。虽然有时也会发生争吵,但不久就乌云消散,不留下任何感情的芥蒂。这种坦率纯真的生活真是令人向往。

淡秋常跟我说,他身上具有农民性格。我那时从未去过农村,根本不知道农民性格是什么。我只感到,他从不会掩饰自己,总是毫无顾忌地把自己内心的感情袒露出来。有一次,我和他还有满涛一同走在马路上,行至半路,天色骤变,雷声隆隆,闪电划破了的天空。随着一声炸雷,大颗大颗的雨点落了下来。这时淡秋惊慌失措,拿着手里的一本杂志挡在头上,满脸惊慌地到处寻找躲藏的地方。满涛和我看了不禁大笑起来,我们真没料到,一场暴雨就把他吓坏了。他就是这样天真,这也算他性格中的一个特点吧。

他也有农民性格中倔强的方面。孤岛中期,他满怀热情到皖南新四军军部去。那时,新四军成立未久,物质条件极差,这一点对淡秋来说不成问题,他能吃苦,也不怕吃苦。但那里使他感到不适应的,却是需要绝对的服从命令听指挥的刻板生活。他作为一个文化人,自由惯了,从来没有受到过这样的拘束。尤其,他是一个作家,对文学有深刻的理解,和部队里须按照严格的政治要求和政治任务去写作完全不同。新四军宣教部的领导叫他为新四军创作军歌歌词,他欣然接受了。不料,领导却指定他把一些政治口号填嵌进去,而且这要求是极为严格的。换了别人,也许觉得这不是去搞文学创作,而是去完成一项政治任务,就会接受下来,按照领导的意图去填写军歌歌词。可是淡秋执拗得很,他对于写作有自己所深信的那一套,决不苟且,以为一旦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就是对工作不负责任。所以,他固执地不肯按照领导的交代去写。但是,当时以政治标准挂帅的领导,怎么可能理解淡秋的文学观念和写作态度呢?那时皖南也有几个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被提到领导岗位上,其中有一位是"一二。九"学运的领袖和民先的领导,但他到了皖南后,很快就和当地的干部同化了。当时皖南在对知识分子的政策上是有偏差的(后来,周恩来代表中央来检查工作,才把这一偏差加以纠正)。不过在纠偏以前,知识分子初到皖南压力还是很大的。比如聂绀弩就受到了歧视和批判。当皖南举行鲁迅逝世三周纪会时,先由聂弩演讲。聂说:"在抗日的新形势下,阿Q倒下去了。"接着就由那位学运领袖(这时他在新四军政治部有一定重要的职务)上台发表讲话。他针对聂绀弩的话说:"阿Q倒下了,聂绀弩站起来了"。当时这种歧视知识分子的例子很多,辛劳、骆宾基都有过类似的遭遇。淡秋对这些事看不惯,虽然新四军的领导对他耐心地做了工作,他还是固执己见要求调回上海市,这对淡秋今后的的政治命运有着很大的影响。他是很早参加革命的党员,做了很多的工作,可他始终没有政治化,对个人在政治上的升降沉浮并不在意。抗战后,组织上派他在\u003c时代日报\u003e工作,天天值夜班,白天又睡不好觉,很辛苦。但他工作得很认真,一句怨言也没有。解放后,以他的资历和能力,本可以担负一些重要的工作,但组织上只派他在\u003c解放日报\u003e做一名普通编辑,他欣然接受了,没有任何不满。在《解放日报》工作了二、三年后,负责意识形态的胡乔木发现了他,立即把他调到\u003c人民日报\u003e任副总编,负责文艺部门工作。他和胡乔木于抗战前就相识,他们曾在社联一起工作过。胡乔木知道他的革命经历,也了解他的工作能力,所以很快把他调到了《人民日报》副总编的岗位上来。这时《人民日报》的社址在王府井大街,我到北京市开会时曾去看他,他的办公室是一间兼作卧室的狭窄的小房间,摆了几件简陋的旧家具,几乎把房间挤满。淡秋就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乐而不疲的工作,哪里像一个副部级的领导。他还像平时那样,没有架子,随便说笑,平等待人,这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过去在上海地下工作的同志,虽也有一些例外,大多都像他一样,保持了这种朴素的作风。但是后来这种作风就很难看到了。那时,淡秋对胡乔木很敬重。有一次他笑着批评我说:"你讲这些话,要是让乔木听见了,他一定会批评你的。"

反胡风斗争,我被卷入,受到隔离审查,两年后被释放回家,当时和一切朋友都断绝了来往。可是张可拿出两封朋友的信给我看,一封是姜椿芳写来的,另一封就是淡秋写来的。这两封长信都是在我被隔离的时候写给张可的。当时我被定为贱民,处于政治最底层,谁也不敢理我,甚至过去的朋友在路上相遇,也都掉头而去。可是老姜老林并没有因为我成为反革命而对我失去信任,他们毫不顾忌写这样的信会担待怎样的风险,仍以兄弟般的深情,对我的不幸表示关怀,对张可表示慰问。在严冬的空气中送来的这种温暖,使我对生活感到绝望的心,重新闪现出光亮。可是,由于当时的环境,我不愿意牵连关爱我的人。我狠了狠心,就把这两封珍贵的来信给烧了,并且跟张可说不要回信,以防带累他们。

我和淡秋重新相聚已是二十多年以后了。那时我已年逾六十,而淡秋更是垂垂老矣。他是到上海市来治疗眼病的。后来,我到杭州市去拜访他,他是那样的高兴,拉住我不放:"今天晚上你就住在这里,我们抵足而眠,痛谈一夜。"虽然我并没在他家留宿,可是那夜,我直到深夜才离去。从这次谈话中我知道他在运动中也遭不幸。虽然没有戴上帽子,可是被赶出了《人民日报》,降了级,下放到杭州。他说在鸣放期间,胡乔木开列了名单,要他去组稿,让这些人去鸣放。可是风云急转,反右开始,他受到了批判。我问他是怎么挨整的,他说胡乔木不承认鸣放期间是他指定淡秋向那些人组稿的。淡秋又说幸亏邓拓保了他,才没有戴上右派帽子。这次淡秋和我说起胡乔木,和他在五十年代初在《人民日报》工作时完全不同了。淡秋去世后,唐康曾把这情况写进她的回忆文章中。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我是吸吮抗战初地下党文委乳汁长大成人的,他们对我的思想和人格成长,曾起过重大的影响。我所说的地下党文委不是一个笼统抽象的概念,而是有许多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人组成的,而淡秋就是其中的一个。

主要作品

郑成功儿童文学)1934,商务

麦哲伦(儿童文学)1934,商务

抗战文化与文化青年(散文)1937,上杂

黑暗与光明(短篇小说集)1939,光明

交响(短篇小说集)1941,海燕

雪(短篇小说集)1947,民声

散荒(短篇小说集)1955,人文

业余漫笔(散文)1958,新文艺

林淡秋选集 1983,浙江省文艺

赫伯特·威尔斯自传(长篇小说)英国韦尔斯著,与方土人合译,1936,光明

未来的欧洲大战(散文)1937,生活

丹麦短篇小说集 与金桥合译,1937,商务

大饥饿(长篇小说)挪威包以尔著,1937,商务

西班牙前线(报告文学)西班佛朗克?匹特卡仑著,1937,香港华南图书馆

中国的新生(报告文学)英国勃脱兰著,1939,上海文缘出版社

华北前线(报告文学)英国勃脱兰著,1939,上海文缘出版社

列宁在1918年(电影剧本)苏联T?磁拉托戈路瓦、A?卡普勒著,1939,香港读书生活出版社

时间呀,前进(长篇小说)苏联卡达耶夫著,1946,新知

巧克力(中篇小说)苏联罗蒂洛夫著,1947,新知

布罗斯基(长篇小说)苏联潘菲洛夫著,1956,上海华夏书店。

列宁在十月与列宁在一九一八年(电影剧本)苏联卡普勒著,1956,新文艺

参考资料

Author avatar
雪山春水
5评
转发

Copyright © 1996-2025 DaHe Network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3012313号

虚幻引擎雅思百科